AlfredBrendel

纯个人空间。/黄昏冥冥,惟音乐救赎人心。

【备份】吉列尔斯与肯普夫

2023.6.13

早上听贝钢奏,深感吉列尔斯和肯普夫的贝多芬像一个承接关系。吉列尔斯是贝多芬中年到晚年的过渡期,他的触键侧重“刚”的一面,强烈的对比和深度的情感推进充满有血有肉的批判,我始终感到不够全面;而肯普夫已经是批判过后的自由了,渡化一切,抵达终极理想主义。其他钢琴家或多或少都在其中表达自我,只有他完全保有贝多芬的本真气质。

肯普夫是钢琴的缪斯,纯然如同从贝多芬意识中流出的甘泉,澄澈得不可方物。对于他的处理甚至找不到什么精准的词藻形容(音乐精神中传递的美感是一手直觉,文字描述已是二手),他诠释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不需要解释当中的细节分配、把位和灵敏的触键能力有多好,只需要一颗淳朴的心聆听。

这种洗尽铅华的演奏放在二十年前我听不明白,当时对他的评价只是柔和细腻。直到我听了两三百个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版本后,前几年才发现肯普夫“什么都不表达”就是最好的表达。艺术需要奉献“我”——奉献完完整整的我,毫无表现欲地投入“无我”状态,而非奉献“我的一部分”。在我看来,只有肯普夫是唯一把“我”全然奉献给了贝多芬的钢琴家,没有之一。刚过世不久的海布勒和肯普夫很相似,肯普夫之于贝多芬,海布勒之于莫扎特,二人都伴随隽永的音色进入了时空的永恒。

  


  


评论